毛泽东回乡兴奋得像孩子 女儿送的书签珍藏22年
1954年,毛泽东61岁生日。女儿李讷想亲手为父亲准备一个礼物,她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做一个书签。书签是用丝线在圆形的硬纸片上编织而成的,正面画了两个大寿桃,写了一个大大的“寿”字,反面写着:送给亲爱的爸爸 女儿李讷。
珍藏身边22年的书签
解说:这个寿桃图书签,毛泽东从收到那天起就一直珍藏在身边,整整22年,直到他去世。
1940年8月3日,延安杨家岭窑洞,47岁的毛泽东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小的女儿——李讷的降生。
他对幼女的钟爱,甚至让李讷成了工作人员动员毛泽东放下工作、放松休息的一个“法宝”。
李讷:我记得我最早学说话,有一句话就是“爸爸,散步去”。我父亲后来进城还说了,说你小的时候,就会说 “爸爸,散步去”。我很小啊,就只两三岁,只能拽住他一个手指头,拉着他去散步,以后我逐渐长大,拉着他两个手指头,然后再拉着他三个手指头,然后拉着他整个的手,就是这样慢慢长大的。
1947年3月,延安的形势骤然紧张。蒋介石调集23万大军,对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当时,整个边区仅有人民解放军留守部队两万余人。审时度势后,毛泽东决定,诱敌深入,主动撤离延安。
【字幕:由于转战陕北,形势所逼,毛泽东也只能暂时和心爱的女儿分别……】
分别了大半年之后,父女俩终于在黄河边的南河底村重新相聚。
游泳时对女儿“不近人情”
张民(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那时候毛主席特别高兴,一把就把李讷抱起来,说“我的大娃娃”,然后李讷说“我的小爸爸”。
然而,无论有多么爱自己的幼女,随着女儿的长大,在对李讷的要求上,父亲却开始一天天显得“不近人情”。
毛泽东喜欢游泳,尤其爱到大江大河里去游泳。李讷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一起游泳。但在游泳的时候,父亲对女儿有一个特别的规定:不准用救生圈。
李讷:他这样做,不让你用救生圈,也是有道理的,一个是他对自己孩子的水性还是了解的,再一个他也是有意识锻炼你,比如说来了台风,白浪滔天,他让我们都跳下去,首先他自己第一个跳下去,那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的。
精神财富影响女儿一生
解说:1960年到1963年,共和国迎来了最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李讷,和学校里所有的学生一样,只能依靠每月27斤定量粮食生活。
有一次周末,李讷回家吃晚饭。厨师程汝明特地煮了比平时多一倍的饭。全家在饭桌前刚坐定,李讷不顾饭烫,端起碗就往嘴里扒。主席和江青都愣住了,放下筷子看着她。李讷并没在意,继续埋头吃,把全部饭菜扫得一干二净,连一片葱花都不放过,还没吃饱,厨师又找出两个冷馒头,李讷把馒头就着涮盘子的水全填进了肚子里。
看到孩子饿成了这样,在场的工作人员都心疼得湿了眼眶。而身为父亲的毛泽东,心中的滋味就可想而知了。
李讷:他对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他对我们的教导,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假如他不那样严格要求我们的话,我后来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恐怕很难过得来……他那是真正的父爱。他爱我,真的。
故事背后的故事
迟到的礼物和信
准确地说,这幅寿桃图并不能算是一份生日礼物。因为,当李讷将这张寿桃图送给自己父亲时,已经距离他的61岁生日——1954年12月26日一个多月了。
其实李讷当时早早就开始了准备。小姑娘郑重其事、犹豫再三,不惜错过日期,也要选择亲手制作最符合父亲“需求”的生日礼物。尽管笔法稚嫩,书签制作也简单,毛泽东却十分喜欢,一直珍藏在身边,直到他去世。
与书签一起珍藏的还有一封生日贺信。这封信写得天真烂漫而又情真意切,父女之情跃然纸上,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爸爸,这是我亲手做出来的,东西虽然小,但表示我的心意。我愿我最亲的小爸爸永远年轻、慈祥、乐观。您教导我怎样生活、怎样去做人,我爱您呀!小爸爸,我愿您永远活着和我们在一起。吻你。热烈爱着你的女儿 李讷
毛泽东送给堂弟毛泽连的旧皮箱。
主席堂哥送农民堂弟“旧”礼
毛泽连,与毛泽东是共曾祖父的堂弟。在韶山冲众多毛氏族亲里,毛泽连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受邀到北京与毛泽东“走亲戚”的人。收藏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内的一只棕色旧牛皮箱,就曾见证了这段主席堂哥与农民堂弟之间跨越数十年的亲情往来。
堂兄开会,堂弟站岗
毛小青(毛泽连的女儿):我父亲比主席小了20岁,主席对小弟弟特别喜欢、特别关心。主席回韶山建立第一个韶山农村党支部的时候,带着他,走门串户的,各家各户都去了解情况,他们在里面开会,成立党组织,我父亲就承担了在外面站岗放哨(的任务)。
自从1927年毛泽东离开韶山,兄弟俩就再没有见过面。直到这一次,随着开国大典的礼炮声响起,分别已经整整22年的堂兄弟,才终于在中南海菊香书屋内重逢。一见面,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毛岸平(毛泽连的儿子):他眼睛不好,毛主席就派了毛岸英,到那个红十字医院,去治疗眼睛。
在医院医治了一个多月后,毛泽连右眼的眼疾明显好转。
之后,毛泽东为堂弟准备好了带回家的礼物。礼物简单而实用,除了蚊帐、棉衣、棉裤、衬衣之外,还有这只毛泽东用过的旧皮箱。
家人不能走“后门”
毛小青:主席都已经当主席了,家里亲戚啊……(希望)能跟他在北京安排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所以他们都提出来了。
1954年4月29日,毛泽东给外祖文家所在的石城乡党支部、乡政府写过这样一封信:
石城乡支部、石城乡政府诸同志: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第一,因为他们是劳动人民,又是我的亲戚,我是爱他们的。第二,因为我爱他们,我就希望他们进步,勤耕守法,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
“无情”之中也有例外
解说:然而,“无情”之中也有例外,这个人就是韶山故交李漱清。
李家骥(毛泽东的卫士组长):那是绝对关心,不但是寄钱,而且还告诉了地方,曾经给程潜去过信,你们适当地关心下他。答应他坐了飞机。他的弟弟毛泽连都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
不仅对李漱清本人的要求来者不拒,对李漱清的儿子李介侯为人介绍工作、推荐升学的请求,毛泽东也同样破例照准。这是为什么呢?
高菊村(青年毛泽东和毛泽东早期思想研究专家):这位老人,不是毛主席的亲戚,是少年时代的老师。
【字幕:李漱清的四个儿子耿侯、贡侯、亮侯、介侯以及长孙李德深先后参加革命,李耿侯、李贡侯、李德深都在革命中牺牲。】
原来,李漱清先生忠烈满门,是烈士遗属的身份,让毛泽东倾注了格外多的关怀。私情为轻,公义为重,毛泽东的原则,清晰明了。
【字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两次回到家乡韶山】
1959年6月25日傍晚,湖南湘潭韶山冲。湘潭通往韶山的公路上,三辆轿车正朝着这个小山村驶来。行驶在中间的,是一辆银灰色的吉姆牌小轿车。
32年前立下誓言
田云玉(毛泽东的卫士):他老拨开窗帘看,往外看,在火车(上)的时候就往外看啊,看庄稼地,有时候在那儿站好久,看。等到回韶山的路上时,他也拉开窗帘看,这个动作在我们以前,到外地去,比较少。
阔别了整整32年,当年离别故乡时,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的誓言,乡亲们还记得那样清楚。
夏佑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馆长)1927年,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时候,曾经到韶山自己的家乡从事过一系列考察活动,他召集当时的农民协会的会员,在他们家的祠堂,叫毛震公祠,开过会,后来在分别的时候,他跟自己的乡亲说过话,他说“革命要成功,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预计要20年、30年,30年后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家乡”,说过这么一段话。
回家兴奋得像孩子
解说:毛泽东终于踏上了这片令他魂牵梦萦的故土。66岁的他,那一天,兴奋得仿佛回到了孩提时代。
毛泽东回到韶山的第一件事,是来悼念自己的父母。
田云玉:我跟上了以后,主席站在坟前了,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这时候,我们一个警卫科长,把松树枝给了主席,主席就把松树枝放到坟前,毕恭毕敬地在他父母坟前说:“父亲、母亲,我来看你们了,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正是在这个夜晚,彻夜未眠的毛泽东,将归乡的百般滋味,融进了著名的《七律·到韶山》。
在回到韶山的第二天,毛泽东设宴答谢了家乡人民。
再别故土恋恋不舍
解说:七年后的1966年6月,毛泽东再次回到了故乡,住进风景秀丽的滴水洞。但这次回乡,却是高度保密的,虽然他几次想走出滴水洞,与乡亲们见见面,但都因严格的纪律约束而未能成行。6月28日清早,当与故乡分别的时刻再次来临时,毛泽东曾久久不愿离去。
廖时禹(原韶山滴水洞工作人员):主席怎么说呢?你们走咯,我还要休息一下,郭国群同志就跟我讲,小廖,你去摘几个桃子,递个脸盆给我。我就摘了一脸盆桃子回来,主席说不想吃,这个郭国群很调皮,就笑着跟他讲,主席啊,您现在不吃,下次就难得吃到了。主席听了一手就拿了一个,一吃吃了6个。我就讲了两句话,我讲主席,请您放心,我一定把房子管理好,今后请您老人家多回来。毛主席看了一下说,哦,小廖就是你啊,你要把房子看好啊,我以后还要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