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欧华传媒网 >> 新闻 >> 温州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从“3个5”到“225”的华丽转身——对话伊利康董事长王贤理

热度169票  浏览92次 时间:2023年3月10日 16:04

本报讯(记者 吴敏 方雨婷 摄影 蒋勇 陈辉 程源)1992年,在温州这片充满改革创新精神的热土上,传统产业占据了温州人创业的主流。而二十出头的王贤理却被日新月异的生物产业所吸引,仅带着5万元资金就开始了他作为一生事业的第一步。5名员工、50平方米的实验室,这就是伊利康的起点。

  而现如今,伊利康生物已经成长为一家专业从事生物体外诊断试剂研究、开发、生产、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5万平米的生产基地、1500平米的上海研发中心和一个动物实验基地。从白手起家到高速发展,从该公司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级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企业研究院等多项高含金量荣誉。

  从50平方米的实验室到5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伊利康为何能够实现华丽转身?日前,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贤理接受了《欧华时报》的专访,一起来回顾王理贤先生的守正创新之路吧。


《欧华时报》:
  今年是伊利康成立30周年,30年来伊利康逐步成长为国际一流生物科技企业,伊利康是如何做到的?王董的创业历程又是怎样的呢?

王贤理:
  刚开始我们只有50平方的实验室和5万块钱的资金,5位工作人员白加黑、五加二连夜搞研发、拓展市场。但当时我们所有做的产品得不到临床的认可,因为温州那时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像我们这种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萌芽初期,高科技型企业在温州为数不多,一些专家、大佬看温州,看我们公司都是看扁了。所以我们提出了以学术促发展的理念,于93年我们创办了《伊利康通讯》,邀请各大医院的教授、专家召开研讨会,《人民日报》、《健康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报道,就想让首都的大咖们知道温州有这么一家做生物科技的企业,渐渐企业的实力、产品的质量逐步得到认可,我们就在全国各地进行学术交流,让大家更好地认识我们产品临床使用的可靠性和盈利潜力。93年到95年,我们公司规模不断扩大。96年我们自筹了500万资金用于建设5000平方米的生产科研楼。整整30年,从50平方到5000平方再到现在的5万平方,我们通过三次的发展,三次的发现、三次的飞跃和三次的创新创业改革,最终才有了今天现代化规模的企业。


《欧华时报》:
  30年的创业辛酸泪,您一定有很多的故事和我们分享,我们也很想听听在您的记忆深处最难以忘怀的感人故事。

王贤理:
  我先后在中科院等高校的生物专业方面进行学习,对生物专业又十分热爱,再加上当时的生物产业前景不错,毕业后我就想创办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但资金与技术成了“拦路虎”。苦思冥想,后来经人介绍,我拜访国内知名血脂专家武汉大学周新教授,从温州坐了48个小时长途汽车到武汉,这期间我既兴奋又忐忑。在见面交流时,我跟周教授大谈了我对企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未来趋势,我纯粹和执着的创业精神获得了周教授的欣赏。在后来的交流中才知道,当时有不少人前来拜访,但他们在证明自己的同时却相互揭穿,对竞争者进行贬低的行为引发了他的反感,所以他最终决定选择帮助我和我的伊利康。

  周教授将检测冠心病与动脉硬化血清载脂蛋白APAI/B试剂盒的研发项目介绍了给我,但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讲,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的,而且连研发资金都拿不出来,后来我卖掉了全部家当,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做了上百次的实验,终于在绵羊身上免疫出了高质量的抗血清,填补了当时该产品囯内空白,质量达到了囯外同类产品的水平。所以从那时开始,我就明白了搞研发就是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和代价。正是因为有这位专家的鼓励、帮助和支持,才有今天的成功。面对挑战时,不管能成多少,都要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

《欧华时报》:
  由于历史原因,温州的人才吸引力一直以来相对较弱,但企业要发展,特别是像你们这样高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更需要一大批高、精、尖科技人才,那你们又是怎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校企合作又是如何拓展的?

王贤理:
  我们创业的时候,主要是从两方面培育人才,一方面自己培育,另一方面就是科研单位定向委培。过去的人才基本上都是从外面招引过来的,最近几年随着整个国内经济的发展,各地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从外地招引人才来温州是比较难的,所以现在主要是培育本土的人才,通过宣传温州市的人才引进政策把在外地的高校学习或者工作的温州人才从外地引回到温州。目前,公司有130多名员工,其中温州籍员工占40%左右。

  此外,伊利康更是加大了对专家人才的投入,五年前我们在滨海最豪华的地方投入1000万,购置了14套125平方精装修的专家楼,对公司发展有贡献各类人才,我们就把房产证赠送给他。伊利康在专家教授们的支持与帮助下成长起来,所以我们向来注重与高校的紧密合作,先后与北京、上海、武汉、温州等地的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广泛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合作关系。近年来,伊利康还和温州大学共同成立了温大伊利康青年学者基金,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优秀毕业生在温发展提供优渥条件;与温州医科大学、及检验医学院签订研发协作单位协议。通过这么多年以来探索,我们也深深地认识到唯有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才能逐步实现企业科研需求和高校高端人才的双向互动,做大、做优、做强生命健康产业,树立温州品牌。

《欧华时报》:
  您刚刚也提到温州伊利康的未来发展是离不开温州这片土地的,那这片土地最让您不舍的是什么?又为这片土地回馈了些什么?

王贤理:
  作为企业的创始人就是作为大家长,我始终思考怎么去服务好、关怀好员工。我能保证每位员工吃住不愁,比如每个人都拥有单人的标准间,吃住全免,班车接送。目前,正在建设一座将近一万平方的职工家园,拥有非常温馨且人性化设计供员工休息时休闲娱乐。

  除了员工,更要感谢社会。我们这几年也做了非常多慈善事业。近年来,伊利康为温州大学资助150万的经费用于支持青年学者,为温医大捐资100万用于科研课题专用资金。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期间,伊利康先后向温州市红十字会、温州市各级医院、湖北武汉等地捐款捐物达180余万元,以我个人名义向温州第六人民医院捐款10万元,包括在这持续了两年多的疫情期间,我们也一直在研发和疫情相关的一些产品即将投产。近20年来,我们伊利康对社会资助的金额达1000万。我认为作为一名本土民营企业家,能为社会力所能及地做出一些贡献都是值得骄傲的,接下来还会继续关心关爱自己的职工,同时继续向社会各界提供力所能及的资金资助。

《欧华时报》:
  伊利康一直秉承着“发展生物技术,造福人类健康”的企业理念,您对未来发展的设想是如何的呢,伊利康的战略蓝图又是如何绘制的呢?

王贤理:
  今年是伊利康创立的30周年,这30年已经建立了省、市、区三级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博士后工作站、伊利康(上海)研发中心,构建了比较完善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我们初心不改,不断创造精彩。未来,我们将打造集生物科技研发与中试于一体的研发总部,20000多平方已开工建设,计划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诊断试剂研发、医疗器械研发、医疗独立实验室、医学检验中心、高端体检中心等。在那里将拥有齐全的配套设施、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才,不断拓展科学技术合作广度,挖掘企业自主创新深度,带动区域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伊利康将不断朝着“国际一流生物科技企业”的宏伟愿景奋勇向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