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欧华传媒网 >> 新闻 >> 焦点新闻 >> 详细内容 在线投稿

这一头与那一头

热度1094票  浏览143次 时间:2015年10月21日 20:34

 

这一头与那一头 

                       ——浙江南麂岛和台湾南麂村的故事

 

   陈惠方

 

 南麂岛最近又一次上了国内外不少媒体的头条。“日本男子在南麂拍摄军事设施被捕”的新闻让更多人聚焦于此,也让我想起南麂曾经的硝烟和另一段历史悲欢,平添“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惆怅。

 南麂是位于我国大陆浙江省平阳县东边的一个岛,隶属南麂镇辖区。可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国台湾岛的屏东县,也有一个叫南麂的村庄。村史不长,才50多年,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南麂新村”。那么,这两个地方的名字只是巧合吗?

事情还得从解放初期说起。

1954年初,大陆早已解放,而南麂,这个与平阳县鳌江镇仅30海里之隔的孤岛,依然为国民党部队所占领。正当岛上的“反共救国军”军官廖志标、吕作芳等惶惶之时,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和国民党军政要员,从台湾来到南麂岛慰问驻岛蒋军,“鼓舞士气”。宋美龄在岛上的行程虽然只有一天,但驻岛蒋军对她的安全岂能掉以轻心,临时在岛上隐蔽处赶建了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碉堡式“行宫”,即现在堪称南麂一景的“栖凤居”。

可宋美龄来岛慰军不久,蒋介石就决定将所有驻岛部队约一个师的兵力悉数撤离。国民党南麂驻军撤离时,遵照蒋介石的指令,要实现岛上居民全数迁台的计划。于是,驻军打着“保护义胞”的名义,发令任何人必须听从指挥,不得违抗,否则就地正法!蒋军就这样把岛上的3000多居民,不分男女老少,全部带往台湾。只有个别去大陆未归者得以幸免。据目击者称,当时岛上的老百姓,凡是不愿意离开南麂到台湾去的,蒋军就用强制的办法,皮鞭抽、枪托打,逼迫居民离岛,还开枪打死不少坚决不愿离岛的居民。

这一天就是1955224日,国民党军队执行所谓的“飞龙计划”从南麂岛撤军的日子。岛民含泪带血痛别故土时,男女老少呼天嚎地、哭爹叫娘,其惨状令人撕心裂肺!

南麂岛的历史从此改写。南麂,这座美丽的岛屿,就成了一座空岛,一个躯壳。她的主人和灵魂——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劳作于斯繁衍于斯的岛民不见了。

蒋军刚一撤离,我1751团的一个侦察班,在侦察股长朱述才的带领下,于25日凌晨登岛搜索。

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1749团进驻南麂,正式宣布南麂解放。 

28日,平阳县委组织干部36人,警卫武装一个班到南麂工作,并运送第一批支前物资。

为了及时恢复生产和守卫海岛,温州市政府动员平阳、瑞安两县的麻步、金乡等乡镇的268872人迁居南麂岛,建立新家园。后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南麂乡(改革开放中改为南麂镇)。从此,南麂岛有了新的主人——从大陆移民来的移民村村民。

当时,兵燹后的南麂岛,满目疮痍,一片荒凉。蒋军撤离时,不仅把岛上的财物掳掠一空,还出动了多架战机,狂轰滥炸。岛上有的地方,如蒋军撤离时接运军民的码头所在地——大沙岙一带,被炸成了一片焦土。最早登岛的解放军官兵和移民,刚上岛时,还能看到被燃烧弹烧焦的面粉、大米,烧成一滩滩稀泥一样的肥皂、白糖,以及余火未熄的粮库、柴禾。但南麂的新主人——移民村的村民们,同驻岛部队一起,同心协力守岛建岛,决心医治战争创伤,重建美好家园。

为了使移民村尽快恢复生产,当时政府实施了许多优惠政策:在三年内,全体移民免费供应口粮;盖房子、买渔船,可以无息贷款;修建房屋,政府无偿提供砖瓦、竹木;按人头分地,各户口粮田,实行家庭承包;开垦的荒地,谁开归谁种。这些符合当时当地实际情况的惠民政策,使移民很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饶有意味的是,当年被蒋军带往台湾的3000多南麂人,也受到了台湾当局的善待。蒋军从浙江沿海的一些岛屿撤退时,一共带走了包括南麂岛在内的整个大陈地区(当时国民党政府把南麂划归大陈地区管辖)各岛的居民两万多人。

一下子过来这么多人,台湾当局怕安顿不好会闹出事来,无法收拾,所以想办法挤出钱来,解决这部分人的生计问题。开始时,当局借了一些学校宿舍、建筑工地的窝棚及祠堂、仓库,让他们暂时住下,50人住一室;吃的问题,以住室为一个伙食团,每人每天发一斤大米、一元台币。不久,即把他们安置到按原籍命名的新村里去。如从南麂来的,即移住到“南麂新村”。在台湾的宜兰、花莲、台东、屏东、高雄等5个县,共有35个这样的“新村”。

住到“新村”后,生活条件自然就好多了。台湾当局还免费供应新村居民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在新村里,住房是按家庭人口分的,每个房子按ABC三个等级,各为10坪、8坪、6坪(每坪约为3.3平方米)。4口以下的为C级,5~6口的为B级,7口以上的为A级。住房不收租金,都是平房。安置人员说,先盖平房,等以后村民有钱了,可以自行翻盖加层。

关于迁台人员的就业问题,台湾当局也采取了一些优惠措施。凡是要办企业的,给予3年免税优待;自主择业者,给予“辅导金”;选择种地的,分给土地;选择做生意的,分给店面;选择打渔的,分给渔船、渔网。谁有什么技能,就认什么业。这叫“认工、认农、认渔、认商”优惠政策。由于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从大陆迁台安置的“新村”也逐渐稳定并发展起来。南麂来台的人比较多,又比较集中,“南麂新村”发展得也就更快更好一些。

就这样,历史的风烟让海峡两岸各有了一个“南麂”。

大海茫茫,天各一方。几十年来,台湾屏东县“南麂新村”的村民们,对故土南麂岛的思念和眷恋,未曾有断过一时一刻。离开故乡50多年来,他们一直沿续着故乡的生活习俗:南麂新村的村民全部会讲温州方言,就连在迁台后出生的孩子,老一辈人也坚持让他们讲大陆这边的本地话。一日三餐的礼节、过年习俗、祭祀及红白喜事的仪式,都和大陆这边一模一样。从南麂岛迁台的老一辈人日夜盼望着回大陆、回南麂岛走一走看一看。“南麂新村”有一位老奶奶常跑到海边,向大陆方向翘首遥望,她对儿孙们说:“如果大海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多好,无论这里离那边有多远,哪怕我像拜菩萨一样,一步一拜,我也要拜回大陆去!”

“南麂新村”的台胞,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两岸开放探亲后,终于实现了回南麂“重温桑梓情,又圆故土梦”的愿望。温州市台办和平阳县台办先后在南麂岛举办了两次“情系南麂”的系列联谊活动。这些对南麂岛情牵梦绕的台胞们,从台湾来到南麂岛,寻找故居,探访故人,认祖归宗,讲述旧事,感叹不尽。台胞们一个个趴在地上,用手捧起一抔抔黄土,装进预先准备好的一个个塑料袋里;在岛上的祠堂里,几十双粗壮的黑手,齐刷刷地高举起一袋袋黄土,同声呼喊:“黄天后土是我们的根哪,祖宗护佑是我们的福哪!”

有的台胞回到当年的老屋,把神龛上的香炉抱下来,轻轻抓一把香灰,恭恭敬敬地放进精致的小盒子里。有一对老夫妻在祖坟前祭拜毕,从坟窟里挖出几小块遗骨,小心翼翼地用白布包起来。56岁的台胞任爱香女士找到自己的故居,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她说:“我们把故乡的香灰、遗骨、泥土带回‘南麂新村’,让我们的下代儿孙永不忘记我们的根在大陆,在大陆的南鹿岛!”

在这次寻访故土的过程中,最令人心酸的是,一位台胞要去寻访和祭奠荒野墓地的情景。那是当年蒋军撤离南麂时,一名营长的太太誓死不愿去台,他的上司就开枪把她打死了。仓促之中,营长把他的妻子就地掩埋在马祖岙三角竂村的一块地瓜地里。为了日后归来能见到妻子,他把妻子的遗体用盐水浸泡在一口大缸里。在南麂岛探访时,一位在岛上看山的名叫温清仁的老人说:“从老家苍南移民到三角竂村后,有一天在一块地瓜地里开荒时,发现了那口大缸。只见那口缸装着的遗体尚未腐烂,从面貌来看,是一位很漂亮的女子。我清楚记得,那是1955年的56日。”他说,缸盖下还藏着一张纸条,记载着这女人姓甚名谁,哪里人氏,谁人之妻,因何埋葬在此等等,可惜后来这张纸条被弄丢了。当年的国民党老兵来到南麂岛寻访墓地时,说起这惨痛的一幕,听者无不潸然泪下!温清仁老人应笔者要求,带笔者去看了这块坟地。可是“荒冢一堆草没了”,温大爷指指地中间那稍高于地面的土堆说:“这底下埋的就是那位女子。”

最引人注目的,要算当年任蒋军南麂防区副司令、在联谊活动中任温籍台胞联谊团团长的吕作芳老人了。这位当年曾和“共军”刀对刀枪对枪厮杀过的老兵,重回南麂故地时,更是感慨不尽。吕作芳老人带领南麂籍的台胞们,参观了南麂岛上的“栖凤居”和他当年的“指挥部”—— 后隆国民党军队南麂防区指挥部旧址,并和17位台胞在岛上栽上了60多棵相思树。故地重游,吕作芳老人将所有的感思凝聚于他的一首诗中:“几番梦里南麂游,如今重访数十秋。栖凤居中觅旧迹,大沙岙内看新楼。当年海上鏖战急,今日岛上建设稠。家乡父老殷接待,万千感慨上心头。”

呵呵,“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又是九九重阳日,遍插茱萸此心同。

 

顶:46 踩:60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0.05 (347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26 (351次打分)
【已经有290人表态】
47票
感动
37票
路过
30票
高兴
39票
难过
30票
搞笑
30票
愤怒
34票
无聊
43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